民国时,张作霖麾下有个连长,因彩礼不够娶不到媳妇,张作霖眼睛一瞪说:“你没有提我名字吗?”谁知连长哭丧着脸:“本来彩礼只要10块大洋,我一提在大帅府当差,彩礼直接涨到了100块!” 这事儿大概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具体年月史料记载不是很明确,但背景很清楚,就是在张作霖坐镇奉天、积极整饬东北势力的时候发生的。 他手下有个连长,打仗是条汉子,冲锋陷阵不含糊,可到了娶亲这当口上,硬是栽在了彩礼门槛前。 原本与女方家谈好的彩礼,就十块大洋,这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但咬咬牙也能凑出来。 可坏就坏在这位连长为了给自己壮壮声势、显摆显摆身份,顺嘴提了一句自己可是在大帅府当差的,是张大帅手下的军官。 他寻思着,这身份一亮,丈人丈母娘不得高看几分?没曾想,对方眼睛一亮,这彩礼价码“噌”地一下子就窜到了整整一百块大洋!翻了多少倍啊! 这下可好,把连长直接给整懵了,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一个小小的连长,哪里一下子摸得出这么多现大洋? 这事儿不知怎么的,辗转着就传到了正在军营里巡视的张作霖耳朵里。张大帅一听就火了。 他那暴脾气大家都知道,眼睛一瞪,劈头盖脸就来了一句:“混账!你没提我张作霖的名字吗?!”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在这地界上,我张作霖的人,谁敢不给面子?谁还敢坐地起价?! 哪知道那连长憋着一肚子委屈,哭丧着脸回答:“大帅!小的提了!可…可就是提了才坏的菜! 本来只要十块大洋的彩礼,人家一听我是大帅府的军官,那彩礼价码直接蹦到了足足一百块啊!” 这回答,估计让当时意气风发、正在劲头上的张大帅也愣了那么一下。这简直跟寻常逻辑反着来。 按说在那个年代,能攀上军队,尤其是有权有势的张大帅的嫡系部队,对很多人家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靠山。 应该趋之若鹜,降低要求攀附才对,怎么反倒因为身份涨价了?首先是东北地方的经济状况和贫富差异。 十块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两三千块钱吧,一个普通庄户人家辛苦一整年也未必能剩下这么多现钱。 但它确实够得着,尤其对一个军官而言。可这一百块大洋,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它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普通小公务员干半年的薪水还不止。 为啥女方的爹妈敢这么狠命地涨?道理挺简单。在那个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年代,有权有势的人家确实是过得好的阶层。 但大多数老百姓心里门清着呢:当兵吃粮,尤其是有名头的军官,在老百姓朴素的认知里,“当官的”、“有枪的”,那不就是有钱有势的主儿? 尤其是给赫赫有名的张作霖当差,那更了不得,简直就是攀上了大树。他们压根想不到或者不愿意去想。 大帅府里当差的也分三六九等,一个在前线带兵、可能刚从苦日子熬出来的底层军官,口袋里压根就没几块像样的钢镚儿。 那些真正肥得流油、刮地三尺的,往往是在机关里管钱管物或者替大人物办私事的“肥差”。 普通的连长,军饷就那么些,还得养家糊口,甚至手底下还有一帮子兄弟要帮衬,哪有额外的油水? 说白了,这就是底层百姓对上层权势人物的一种朴素想象或者说刻板印象偏差。他们想当然地以为。 沾上了大帅府的边,那就是富贵逼人,一百块大洋是手到擒来。这跟今天很多人想象着明星网红随手就能甩出几百万,是一个道理。 再说回张作霖本人。他的反应虽然火爆,那句“没提我名字吗”透着一股子江湖草莽的霸气。 但也恰恰说明他这个人行事自有其逻辑,讲究个“面子”和笼络人心。他可能觉得提自己名号就能压住对方是理所当然的。